当前位置:首页>资讯> 正文
okx

元宇宙与星辰大海

2021年过去了,希望在新的一年中疫情消退,也祝福各位网友元旦快乐,万事顺遂,阖家欢乐!

1

近期“元宇宙”概念大火,带动了一系列股票大涨。

其实“元宇宙”的概念并非近期才出现,“元宇宙”的概念最初由美国作家史蒂芬森1992年在科幻小说《雪崩》中首先提出,指的是一个沉浸其中、栩栩如生的虚拟世界,人们只要戴上耳机和目镜,找到一个终端,就可以进入由计算机模拟的另一个三维“现实”,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中拥有自己的分身(Avatar)。

元宇宙英文原词“Metaverse”,由Meta+Verse组成而成。Meta 这个词根有两层意思:一个是元,本质;另一个是超越,超过。Verse由Universe演化而来,泛指宇宙、世界。

中文词义“元宇宙”,也由此直译而来。其实很多公司产品名都在采用Meta、Verse这些词根,如MagicVerse(魔法世界)、Cyberverse(赛博世界)、Ominiverse(全能宇宙)、MetaHuman Creator(数字人类)等等。

但最初的“元宇宙”仅仅是概念,在互联网技术革命之前,我们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来实现“元宇宙”。

随着技术的进步,元宇宙已经初现雏形。曾经大为流行的角色扮演游戏(MMORPG)《魔兽世界》,全世界数百万玩家同时在线与虚拟世界中的怪物和恶魔搏杀,有几分类似“元宇宙”。

另一个游戏虚拟世界《第二人生》(Second Life),更像“元宇宙”,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扮演游戏,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,自由度很高。

《第二人生》的虚拟货币林登币能够按照浮动汇率与美元进行兑换;戴尔、锐步、阿迪达斯、丰田等大企业纷纷入驻,向虚拟居民销售虚拟产品并为现实产品做广告……第二人生游戏的经济规模与美国许多中等城市相似。

这些产品与“元宇宙”概念尚有一段距离,真正达到“元宇宙”标准的,大概是《黑客帝国》中描绘的:所有人都生活在营养槽里,脑后和脊柱上连着网线,类似于“缸中之脑”,由“母体”构筑了一个虚拟世界,通过电信号的刺激,让神经系统以为生活在真实世界之中。

随着技术的进步,网络速度的提高,VR眼镜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,我们离“元宇宙”越来越近了。但真正让“元宇宙”概念火起来的,还是脸书(Facebook)公司更名。

2021年10月28日,脸书公司创始人马克·扎克伯格宣布公司更名为Meta,还为新名字设计了新的Logo,Facebook的股票代码也将从12月1日起更改为“MVRS”。

元宇宙与星辰大海  第1张

之前也有公司提过类似的概念,如美国虚拟现实公司Magic Leap(魔法飞跃)就在2018年提出过Magicverse(魔法世界)全新概念,要打造一个真实的黑客帝国。

只是Magic Leap公司不如脸书名气大,“魔法世界”也不像“元宇宙”一般听上去高大上,所以响应者寥寥,最终Magic Leap(魔法飞跃)在其投资数十亿美元的产品AR眼镜失败后陷入了困境中,一家明星AR公司就此陨落。

尽管有无数明星公司在“虚拟现实”的道路上失利了,但随着市值超过万亿美元的巨型科技公司脸书更名为Meta,元宇宙的概念又再一次开始成为热门。扎克伯格的目的在于建立元宇宙,押注元宇宙将是互联网以后发展的趋势。

2

元宇宙的发展前景如何?

尽管元宇宙看上去是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,大批互联网公司争先恐后加入这一事业,甚至一些公司业务与之完全不相关也要蹭热点蹭概念,但也有很多互联网行业的大公司对“元宇宙”的提法不以为然,认为这些企业不过是在制造热点、炒作概念。

在楼主看来,“元宇宙”有可能是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方向,但当下远谈不上成熟,甚至算不上风口。元宇宙有以下几个缺陷:

一是硬件和技术尚不成熟。要达到元宇宙的标准,至少得有“沉浸式”体验,虽然近来AR技术突飞猛进,但离《黑客帝国》中的脑机接口尚远,游戏小说中常常提到的“游戏仓”技术也迟迟不能面世,目前真正实用的VR设备大多笨重不堪,而且售价高昂,还需要配置高性能电脑。

元宇宙与星辰大海  第2张

Magic Leap(魔法飞跃)公司推出的VR设备价格高达2300美元,成为其产品失败的根源;谷歌眼镜售价1500美元,而且相当笨重,佩戴不方便,也早早退出市场。

较为实用的VR设备,Meta旗下的虚拟现实应用Oculus定价在数百美元,销量排在前列,虽然其没有公布数据,但据专家预测,2021年Oculus的VR设备的销售量将在530万至680万台之间,据估计,Oculus过去五年的销售额不到Facebook在北美和欧洲每日用户基础的3%。

另一家巨头索尼在2019至2021财年售出了约550万台PS VR头盔,这也仅仅相当于同期PS游戏机总销量的12%左右。

靠着这样的销量,显然不足以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主业。

脸书公司对元宇宙方向进行了大量的投资,脸书表示,从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,脸书计划将Facebook现实实验室(Facebook Reality Labs)在财报中单独披露财务数据。

脸书称其正为增强和虚拟现实产品和服务投入大量资源,预计对脸书现实实验室的投资将使2021年的整体运营利润减少约100亿美元。

扎克伯格也在电话会议上表示,元宇宙方面的投资并不能立刻带来利润,预计或许到这个十年的晚些时候,或许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商业故事。

所以说元宇宙离收获尚远,只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期进行投资,对于脸书这样的大公司,投入100亿美元赌未来哪怕错了也不会伤筋动骨,但对于很多互联网创新公司而言,没有退路可言,一旦押注错误就是破产的下场。

二是商业应用匮乏。

很多时候,成功的关键并不是技术可行,而是商业上可行。

就像芯片,并不是生产出来就行,而是要被市场接受,要有经济性。

大型互联网公司崛起的过程中都有商业应用作为支撑,像微软,靠的是WINDOS操作系统;亚马逊好理解,电商和云服务器;谷歌,搜索和手机安卓系统;苹果靠的是手机和封闭的系统,走高端路线;特斯拉是造新能源车和制造火箭;脸书本身类似于国内的微博微信合一,走的是社交应用,但扎克伯格却错失了短视频社交风口,让抖音收购了Tik tok得以坐大,所以急着改名,押注“元宇宙”概念。

元宇宙与星辰大海  第3张

但目前来看,由于硬件和设备的限制,能够商业应用的场景很匮乏,而且都有替代品。

从扎克伯格在演讲中提到的应用场景来看,真正能够商业应用的就是三个领域:办公、学习和游戏。

办公的话,其实有大量的视频通话软件可以替代,关键还是在网络传输速度上不去,如果许可的话,这些软件构建一个虚拟影像也并非难事;学习的话也类似,在疫情防控期间,大量的视频会议软件摇身一变成为学习软件;至于游戏,VR游戏目前体验不佳,而且需要高性能电脑配置,网络传输速度也存在瓶颈。

再说,这些方面各自都有专业的公司耕耘多年,只要硬件价格降下来,网络速度上来,继续保持优势并非难事。

作为一家社交应用公司,脸书布局“元宇宙”概念,能否在这些方面打败专业公司尚是未知数。

商业方面,领先半步是先驱,领先一步就成了先烈。大量的投入,往往换来的只是此路不可通行的教训。

3

尽管短期来说,元宇宙还只是一种炒作的概念,远远算不上成熟的商业故事,但是从长期而言,确实是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方向。

讲到元宇宙,一些专家马上跳出来反对,未来的征程是星辰大海,怎么能够沉浸于虚拟现实世界躺平呢?

在国外也有类似的争论,马斯克制造火箭准备飞向火星,Magic Leap的创始人就暗讽说,与其想着移民火星,不如在地球上打造一个全新的Magicverse世界,同样能够解决很多问题。虽然Magicverse世界概念落寞了,但扎克伯格把元宇宙的概念炒火了。

星辰大海是人类未来的出路?

地球不过是人类的摇篮,人类的未来必然在于星辰大海,走出地球,飞向火星走出太阳系是唯一出路。楼主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,为何宇宙中遍布宜居行星,但是我们却没有遇见外星人?可能是宇宙太年轻,行星之间距离较远,所以尚未遭遇外星人。

一个个可能产生文明的宜居行星散布在宇宙之间,就像南太平洋上遍布在大洋中的小岛一般。

当初南太平远离大陆,但各个岛屿上的人类借助独木舟征服了各个小岛。科学家预计,只要一个文明能够建造以光速十分之一速度飞行的飞船,那么该文明可以采用“跳岛”策略,在千年内占据整个银河系。

较为原始的文明之间的接触往往血腥残忍,像毛利人,靠着独木舟占据了南太平洋大多数岛屿,上岛后把岛屿上的原住民杀戮一空;而更为先进的西方文明,倒是把岛屿上的原住民列为保护对象加以观察。

元宇宙与星辰大海  第4张

所以一个年轻的宇宙中文明之间的初次接触,不太可能像《ET》之类外星科幻片一般温情脉脉,能否走向星辰大海,对于地球文明而言是生死存亡的大事。

自从大航海时代开启以来,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都发生了联系,星球成为地球村,全球化到来,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,独善其身。

由于公地的悲剧因素,气候变化、生态环境、水资源等问题都不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区域集团能够单独面对的,时代需要一个世界政府,能够整合全球资源去走出地球、走向星辰大海,这同样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趋势。

下一个千年,欧洲、美洲亚洲人的差异也许就像燕、赵、秦、楚人的区分一般,只是一种地域名词。

4

星辰大海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出路,但这与元宇宙并不冲突。

需知参差多态,方是幸福之源。

很多专家一听到沉浸虚拟世界、躺平就火冒三丈、大声指责,一些家长哪怕是移民国外,也对国外的“快乐教育”大为不满,觉得这是一种阴谋,用“奶头乐”来麻痹下层民众的斗志,实现阶层固化。

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不过是历史的过客,多余的人,系统的冗余度和备份而已,就像煤的形成,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,结果只是一小块。

在生产力高度发达、物质过剩的局面下,不需要那么多人。沉浸于虚拟世界、“奶头乐”没有啥不好的,至少比丛林法则养蛊好。

愿意努力拼搏地去拼搏,想要躺平的就躺平好了,人各有志。

封建时代的国王皇帝总觉得治下的民众少了奴隶不够用,号召多生多子多福,结果人口超出了土地承载的上限掉入马尔萨斯陷阱,流民四起,外忧内患,最后吊死煤山,或者像末代沙皇一般全家被杀,相比而言,民众沉浸于“元宇宙”虚拟现实世界,岂不是一件大好事?

也许未来的人类会像《黑客帝国》中描绘的一般,大量的人类呆在营养槽内,靠着网络构建的“元宇宙”生存,不为别的,只为节约资源,让其余的人类能够集中资源走向星辰大海。

PS:《黑客帝国》大名鼎鼎,第一部可以说是巅峰,算得上旷世神作,二和三也还能自圆其说,最近推出的第四部纯粹是在榨取剩余价值。

推荐一部类似风格的短片《天鹰座裂隙外》,网飞的大作《爱 死亡与机器人》第一季第七集,第一集《桑尼的优势》也值得一看。

发表评论